拿起相機的契機
- HanWen Chen
- 2015年7月23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上圖 攝於川越
我沒有像別人一樣有什麼浪漫的原因,
一開始純粹是想說既然花錢了就不要浪費,
好好地利用這樣。
記得從小一直到高中的時候,
每天渾渾噩噩,
上學放學的無限循環,
沒什麼特別有趣的事情,
沒做過什麼特別的事情,
甚至還遇上阿公的過世。
那時有一次突然被閃電打到,
抬頭看了看天空,
卻回想不起來上一次看天空是什麼時候,
好像真的很久沒有看天空了吧。
直到大學拿起相機之後,
感覺第一次這麼關心這個世界,
高中那一陣子真的覺得自己是行屍走肉,
或許那就算是我的反抗期吧,
不過還好沒也沒出什麼亂子。
是風是雨都無所謂,
原本只關心有沒有颱風假的我,
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天空,
看那光線和雲朵的樣子。
開始關心身邊一些枝微末節的事情,
不知道是也因為年紀增長的關係,
感覺開始學會感受事物,
也因此越來越容易被一些平淡無奇的事情感動。
看事情開始綜觀全局,
拍了那麼久以後這也開始不知不覺成為了我的拍照風格,
其實我原本也沒發現,
只覺得想要培養自己的風格很不容易。
但是不知不覺,
就在這幾個月學校互相講評的時候,
被人點了一下我才發現,
原來我在snapshot的時候,
比較喜歡連背景一起交代。
而相反地大多數人則是以主角特寫為主,
我其實也不事排斥特寫,
只是就像自拍一樣,
有的人到世界各地去玩的時候用手機自拍留念,
卻永遠只有自己的臉,
感覺你在家裡也能拍出一樣的照片。
老師也點出我的照片除了主角以外,
還能夠讓視線游移到第二第三順位的物體上,
這是一個特點。
不過我也不是都不拍特寫啦,
依情況而定,
這沒有絕對。
我以前也說過,
我希望帶給我的照片的觀賞者更多其他的情報,
能夠從其中看出別的東西的人正是我想要的。
就像寫小說一樣,
只講主角不講時空背景怎麼能引人入勝呢?
看到以前小時候家人替我和我姊拍下的照片,
即使是在每張照片都要花錢的底片時代,
也替我們留下了不少回憶。
直到後來年紀漸漸大了,
開始不喜歡拍照,
總覺得自己很醜,
不想留下任何痕跡,
因此大概從小學三四年級以後就家人就很少再拍照了。
但是其實我爸的心態是一直覺得,
家裡就是應該要有一台相機,
所以到了數位時代,
我國中的時候,
也派我跟叔叔去買了一台三洋四百萬畫素的dc,
那時候對相機品牌和攝影基本上很陌生的,
買那台純粹是因為他的一公分近拍好像是當時滿先進的技術,
雖然我很想買sony的T1。
從那時候開始,
家人出去旅行什麼的都會帶著那台數位相機去,
我那時候也是和現在一般人一樣的心態,
拍些旅遊照什麼的。
前一陣子偶然看到我以前拿著那台所拍下的照片,
真心覺得其實構圖也還不差。
不過平常也還是沒怎麼在用就是了。
高中好不容易因為促銷換了當年有點智慧型的Nokia N73,
才開始像現在的手機一樣開始拍一些有的沒的,
當然也拍了不少奇怪的影片。
後來上了大學,
拿著三洋那台dc在家裡痛苦地用低iso拍著基礎攝影的作業時,
我爸覺得家裡應該要買一台好一點的相機,
於是買了我的第一台單眼nikon D80。
其實我有一點覺得,
是否因為我阿公過世時,
其實發現後來留下的照片很少,
所以才促使我爸有這樣的想法。
不過當時也因為經濟考量,
是正好nikon推出d90時,
D80開始大掉價,
所以才買的,
那時的想法是反正也用不到那麼好。
沒想到這一買下去入了泥坑。
記得過了一陣子之後,
開始有一陣風潮是身邊的人紛紛都買了單眼,
當然跟我一樣大概都是入門級的,
從那時候開始流行只要買單眼人人都是攝影師的氣氛。
那時候我擔任系學會攝影組長,
從照片到影片都拍了不少,
大量地拍攝活動照片也是促成我進步的關鍵,
雖然現在看到那時候拍的照片或影片都很想把頭埋起來,
但是每個人都有新手的時候嘛,
剛拿單眼什麼都不懂的時候還不是就這樣。
後來暑假打工陸續買了從85 1.8、sb-900買到24-120 F4,
直到大四D800推出,
叔叔也撿便宜買了大降價的D700,
但是買了不滿意,
想跳5D2,
我爸就順勢跟他買了下來,
那原本以為自己在學生時代不可能入手的全片幅,
就這樣像夢一樣地入手了。
D700到D800大概差了五六年的時間,
一直都是用人家的上一代,
到現在和sony最新的技術相比,
我手上的D700根本就已經是十年前的東西了,
但主要是畫素和高iso的部份,
正常狀態下是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再怎麼樣至少也是一代銘機。
說了這麼多器材經,
為何我會走上想成為專業攝影師的路,
主要是因為我覺得是相機連結了我和這個世界,
否則好像對著世界老是興致缺缺,
反而喜歡活在幻想之中。
開始拍照進入第六年,
就算已經熟悉,
卻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這需要時間培養,
很難一步登天。
就像學習日文是考過N1才開始一樣,
以進入攝影專門學校為一個轉捩點,
繼續磨練自己的技術。
Comments